绝对不能这样哄孩子,太失败了!
获得价值20000元外教课
每天10分钟,让孩子轻松读出80%单词!
文 | 米粒妈
上周发了一篇推文:熊孩子飞机惹事引家长群殴:孩子的坏习惯,全是家长的照妖镜。很多妈妈在后台留言,感觉后背发凉,当妈实在责任深重……确实,孩子们的眼睛就像一个小摄像头,默默的记录了毫不设防的妈妈们的每一个行为点滴。
可有时候,为了能让孩子们乖乖听话,我们还是会忍不住给孩子说一些“有毒”的话,正是这些不经意间的话,正在悄无声息的毁掉我们的孩子~
更可怕的是,这些话,你我也曾说过。
打针一点儿也不疼
“宝宝最勇敢了,打针一点儿也不疼。”“宝宝最棒,吃药一点也不苦。”想要孩子乖乖打针吃药,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
因为信任我们,孩子们会配合的伸出手或者大口喝药。可是,等他们交出信任以后却发现:原来吃药这么苦,打针这么疼,大人说话是骗人的!等下次再这么说,孩子怎么也不会就范了。
其实,我们大可以告诉孩子其实打针会有一点疼,感觉和妈妈轻轻掐了你一下一样;喝药确实有点苦,可是喝完以后就慢慢不会再难受了。
我们和孩子之间信任的建立是多么难,但是破坏信任却往往只在一瞬。今天孩子因为吃药相信你却被骗了,下次我们说触电危险,孩子不相信,会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
桌子不乖,打他!
当孩子一不小心撞到桌角或其他地方哇哇大哭时,很多老人就会心疼的抱起孩子,然后说“桌子不乖,打它!”好像是要为孩子出一口恶气。
可仔细想想,孩子因为不小心撞到桌角明明就是自己的原因啊!当我们告诉孩子“桌子不乖,打它!”的时候,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谁惹你不高兴,就应该用武力报复他人。同时,因为自己的失误而造成的责任不必承担。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孩子还那么小,他们哪里知道那么多……但当家长说出这句话时,很多小朋友都会立刻停止大哭。是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家长对他的爱,但同时,也让他知道,原来有了爱,自己的行为就可以放纵无度。
千万别告诉妈妈!
当老人和爸爸妈妈的教育观点有冲突时,很多爷爷奶奶的做法就是瞒着父母,纵容孩子。比如“想看电视就看一会儿吧,千万别告诉妈妈”“想吃糖就吃一颗吧,别让你妈知道”“冰淇淋吃点没关系,咱们都不说”。
其实,看电视、吃糖和冰淇淋,只要适量,对于孩子健康成长而言都不会有太大影响。但从小让孩子可以否定妈妈教育的权威性并且学会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撒谎,才真的是这种隔代宠溺中的罪大恶极!
再不听话,不要你了!
“你再不睡觉,妈妈就走了!”“你再不跟妈妈一块儿走,妈妈不要你了。”当大人对孩子束手无策的时候,孩子对我们的情感依赖竟然成为了我们让孩子服从的最后砝码。
扪心自问,如果我们爱的人这样用感情来威胁我们,我们一定还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可是,我们却时常这样对待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自己想做的事和自己深爱的人中间抉择,逼他们放弃其中任意一样。真是混蛋极了!
《西尔斯育儿百科》中说,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孩子。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简·尼尔森强调:“爱孩子没有任何条件!”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多疑、敏感,更容易在社会关系中患得患失。别把孩子对你的爱当做筹码,别让孩子因为一时的调皮而觉得自己随时可能被抛弃。
你再不吃饭**阿姨(叔叔)就要把你抓走了!
“你再动这个玩具阿姨要过来骂人了!”“你再不好好吃饭阿姨要把你抓走了!”大人们很棒,他们成功利用了孩子们对于陌生人的恐惧和焦虑。所以,当我们假想玩具店里的售货员和餐厅里的服务员都会抓小孩的时候,很多小小孩都会乖乖就范。
可是,这样给孩子说无异于告诉孩子们,这些和他们毫不相关甚至不认识他们的人都是超级大坏蛋!鬼知道大人随口说的这些话会不会深埋在孩子的心里蔓延出很大很大的一块阴影!
尊重孩子的前提,是告诉孩子世界本来的样子。让孩子们应该得到成人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所残余的爱。
能让孩子改变的,只有父母的身教和孩子心中的爱,靠利用孩子的恐惧而让孩子服从,父母教会孩子的是强者对弱者的恐吓。
你是最美、最帅、最聪明的孩子!
“宝贝,你穿这件衣服真漂亮!”“你太聪明了,一学就会!”“我儿子是最帅的!”当父母给孩子这些夸赞时,是真心实意的。可是,我们也无意间传递给了孩子这样的价值观:一个人的外表非常重要,你需要特别在意自己的容貌和外表。只要聪明,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但无论是容貌还是智商都是不可改变的,我们更需要提醒和鼓励孩子的是:感谢你的努力和的专注,相信你以后可以做的更好!
全都没关系!
当孩子打碎了东西,很多家长都会说“没关系”。可当孩子袭击了其他小朋友、无故上学迟到、甚至在学校说谎,我们都可以说“没关系”吗?
不!当孩子犯下的所有错误都被告知“没关系”时,孩子的心里会彻底的毫无顾忌,行为也会缺乏边界感。一句“没关系”,只能是妈妈在我们和孩子在家庭范围内的彼此体谅。可是,当孩子们步入社会以后,就会发现,妈妈们的宽容并不代表其他人的观点。
我们真的应该早一点,早一点替社会告诉孩子们,有些严重的错误,真的“不可以!”
相信我,妈妈是为了你好!
在即将过去的暑期中,太多妈妈用一句“相信我,妈妈是为了你好!”把孩子摁在了各种兴趣班的课堂里。
其实,这句“为了你好”的背后,是父母们以爱之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孩子们。有些懂事的孩子,因为背负这种情感绑架,不得不勉强自己做并不擅长和喜欢的事。时间长了,孩子却失去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父母的过度参与,让原本独立的两代人捆绑到了一起,也让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变成了人生的功课。《Beyond Psychology》(超越心理学)里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为人父母,你只能做一件事,分享你的生命。
与其对孩子说“相信我,妈妈是为了你好!”,倒不如说“试试看,没准你会喜欢上这件事!”
你这样做不对,让妈妈来教你!
孩子正在自己搭积木,可是方式老是不对,妈妈着急的冲过去说:“你这样做不对,让妈妈来教你!”这样的情境,再平常不过了。
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职责,是观察者、守护者、发掘者,而不应该是指导者。”
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总会觉得孩子的很多行为并没有遵守规则实现;可换一个角度来看,孩子们的行为总会打破我们的思维范式,给予惊喜!
当父母的我们总是的心急又操心,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在学习和游戏中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在艺术表现中创意爆棚。
缺乏边界感的父母总是在孩子小时候干预孩子如何玩游戏,等孩子长大了又要插手孩子自己的人生。殊不知,在我们这一代人有限的世界观里,哪里有能力“指导”属于世界与未来的孩子们要如何过好这一生。
知易行难。
从哄孩子、吓孩子,到干预孩子,其实,妈妈们也不好过。可当摸着孩子滚烫的额头、看到孩子上吐下泻的时候,妈妈们的本能就是不管怎么样,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赶紧打针、吃药,快点好起来。
当妈妈们一边在家当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饼干,一边还要在职场拼杀,智斗邀功精、马屁精时……很难说我们会不会也有时候想用陌生人的眼光的来吓唬一下孩子,让他们吃饭、走路快一点。
但藏在那些看起来很有效果的特效用语背后的,是一把吧看不见的尖刀,斩断的是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光明的坦途。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心理学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曾经设计了一个实验,验证那些经常被大人欺骗的孩子是否更倾向于歪曲事实,实验结果表明经常被大人欺骗的孩子中有88%的孩子有撒谎行为。
而那些曾经被父母威胁抛弃的孩子们,长大之后依然并不完全信任父母,且对婚姻的态度也偏向与悲观。
做父母是多么不易,不曾知道万家灯火中每个家庭的故事,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评判他人。
我们不能强势干预也不能教育失职;不能过分亲密宠溺也不能疏远冷面无情。我们一直在尝试和改变,学习和成长,希望寻求陪伴孩子最好的角度和方式。为了孩子,我们一直走在成为更好父母的路上~
米粒妈碎碎念
曾听过一位师父说过一句话:
真正优秀的父母,是孩子生命里不动声色的摆渡人。
这一程,孩子和我们风雨相伴,收获成长。愿我们能捕捉到孩子们心里的每一道波澜,愿我们的声声细语,都能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成长力量。
米粒妈好文推荐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